蕁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種以皮膚風團樣皮疹伴血管炎癥為特征的疾病,多數患者表現為持續24小時以上的瘙癢性紅斑或紫癜樣皮損。該病可能由免疫復合物沉積、感染誘發、藥物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腫瘤因素引起,需通過皮膚活檢確診并評估血管損傷程度。
免疫復合物沉積是主要發病機制。當免疫系統異常產生過多抗體并與抗原結合形成復合物時,這些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激活補體系統引發炎癥反應。常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患者可能伴隨關節疼痛、蛋白尿等癥狀。治療需使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嚴重時需聯合糖皮質激素。
感染因素中,乙型肝炎病毒、鏈球菌感染與發病密切相關。病原體作為外來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形成循環免疫復合物。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控制感染源是治療關鍵,可選用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同時配合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癥狀。
藥物過敏反應約占病例的20%。青霉素、磺胺類等藥物作為半抗原與體內蛋白結合后誘發超敏反應,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典型表現為用藥后出現對稱性皮膚瘀斑,可能合并黏膜出血。需立即停用致敏藥物,必要時使用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
自身免疫異常患者常伴有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陽性。這類抗體直接攻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升高。治療需長期服用硫唑嘌呤等免疫調節劑,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約5%病例與潛在腫瘤相關。淋巴增殖性疾病可產生異常免疫球蛋白,沉積于血管壁引發炎癥。建議進行腫瘤篩查,如發現惡性腫瘤需優先處理原發病。皮膚癥狀可局部涂抹糖皮質激素軟膏緩解。
該病需與普通蕁麻疹鑒別,后者皮損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且無血管炎表現。若皮膚活檢顯示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或中性粒細胞浸潤即可確診。病程超過6周者需警惕系統性血管炎可能,建議風濕免疫科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