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熱不退可通過物理降溫、補液支持、藥物干預、感染源排查及病因治療等方式處理,通常與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異常、腫瘤性疾病、藥物反應或中暑等因素有關。
1、物理降溫:
體溫低于38.5℃時可優先采用溫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重點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保持室溫22-24℃并減少衣物覆蓋,同時監測體溫變化頻率應達到每2小時一次。
2、補液支持:
發熱導致體液蒸發量增加,每日飲水量需達到2000-3000毫升??蛇x用口服補液鹽、淡鹽水或新鮮果汁補充電解質,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為宜。出現口唇干裂、尿量減少等脫水表現時需考慮靜脈補液。
3、藥物干預:
體溫超過38.5℃可考慮使用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需注意給藥間隔時間,避免同類藥物疊加使用。兒童應選用混懸液等劑型,妊娠期婦女用藥前需咨詢醫師。
4、感染源排查:
持續發熱超過3天需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檢查。根據伴隨癥狀選擇針對性檢測,如咳嗽患者需行胸部影像學檢查,腹瀉患者需進行糞便培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出現不典型感染表現。
5、病因治療:
細菌性感染需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以對癥治療為主。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糖皮質激素調節免疫,腫瘤性發熱需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結核等特殊感染需完成規范療程。
發熱期間應選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蒸蛋等,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保持充足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心肺負擔?;謴推诳芍鸩皆黾邮萑庵?、蔬菜泥等營養食物,配合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代謝。注意監測體溫曲線變化,如出現意識改變、皮疹或發熱持續超過1周,需立即就醫排查惡性疾病可能。居家護理時需單獨使用餐具并定期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