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醫分型包括心脾兩虛型、肝郁化火型、陰虛火旺型、痰熱內擾型、心腎不交型。
1、心脾兩虛:
多因思慮過度或久病體虛導致氣血不足,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多夢易醒,伴隨心悸健忘、食欲減退。日常可食用龍眼肉、紅棗、山藥等補益心脾,配合艾灸足三里、神闕穴調理。
2、肝郁化火:
情志不暢致肝氣郁結化火,常見入睡困難、凌晨易醒、口苦咽干,伴有脅肋脹痛、急躁易怒。建議飲用菊花決明子茶,按摩太沖穴疏肝解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陰虛火旺:
腎陰虧虛致虛火內擾,特征為早醒難再睡、五心煩熱,伴隨腰膝酸軟、耳鳴盜汗。食療推薦銀耳百合羹,穴位按壓涌泉穴、三陰交滋陰降火。
4、痰熱內擾:
飲食不節釀生痰熱,表現為睡眠不實、胸悶脘痞,常見口黏苔膩、頭重昏沉。宜用陳皮薏仁粥化痰和中,避免肥甘厚味,配合豐隆穴刮痧。
5、心腎不交:
腎水不足難濟心火,典型癥狀為徹夜難眠、心悸健忘,兼見腰膝冷痛、夜尿頻多。可食用核桃蓮子羹交通心腎,艾灸關元穴、內關穴溫養腎陽。
不同證型需辨證施治,日常可練習八段錦、太極拳調節氣血,睡前溫水泡腳含薰衣草或酸棗仁,保持臥室安靜避光。長期失眠或伴隨嚴重癥狀者建議盡早就醫,結合針灸、中藥方劑如歸脾湯、黃連阿膠湯等系統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