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妊娠并發癥,可能由激素水平變化、代謝異常、遺傳因素、病毒感染、藥物影響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終止妊娠、血漿置換、保肝治療、營養支持、重癥監護等方式治療。
1、激素水平變化: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顯著升高,可能干擾肝臟脂肪代謝。激素波動促使游離脂肪酸向肝臟聚集,超過肝臟正常代謝能力時,會誘發微泡性脂肪變性。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妊娠晚期,需通過低脂飲食、補充水溶性維生素進行干預。
2、代謝異常:
妊娠期胰島素抵抗加劇,導致脂肪分解增加。游離脂肪酸在肝細胞線粒體氧化受阻,形成甘油三酯沉積。患者可能出現糖耐量異常,建議采用糖尿病飲食控制,每日分6次少量進食,限制單糖攝入。
3、遺傳因素:
長鏈3-羥酰輔酶A脫氫酶缺乏等遺傳代謝缺陷,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發病相關。這類患者線粒體脂肪酸β氧化障礙,可能表現為妊娠劇吐或低酮性低血糖。基因檢測可明確診斷,孕期需嚴格避免空腹狀態。
4、病毒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等嗜肝病毒感染可能誘發急性脂肪肝,與妊娠期免疫抑制狀態有關。患者除黃疸外常伴發熱癥狀,血清轉氨酶升高程度超過膽紅素。需進行病毒血清學檢測,必要時使用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
5、藥物影響:
某些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在妊娠期代謝緩慢,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傷伴脂肪變性。對乙酰氨基酚過量使用會耗竭谷胱甘肽儲備,導致肝細胞壞死。出現藥物毒性時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靜脈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典型表現為妊娠晚期突發惡心嘔吐、右上腹痛、進行性黃疸,實驗室檢查可見轉氨酶輕度升高但膽紅素顯著增高,凝血功能異常常見。日常需監測血壓和尿量,選擇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高脂飲食。出現意識模糊或出血傾向時需立即就醫,多數患者終止妊娠后肝功能逐漸恢復,但再次妊娠復發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