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肛管皮膚層裂開形成的潰瘍,肛瘺是肛周膿腫破潰后形成的異常管道,兩者在病因、癥狀和治療上存在明顯差異。
1、病因差異
肛裂多因便秘或腹瀉導致肛管皮膚機械性撕裂,常見于肛管后正中線。肛瘺多由肛腺感染引發肛周膿腫,膿腫破潰后形成連接肛管與皮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部分與克羅恩病或結核病相關。
2、癥狀表現
肛裂典型癥狀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少量鮮紅便血,便后疼痛可持續數小時。肛瘺表現為肛周反復流膿、瘙癢,急性發作時有紅腫熱痛,可觸及皮下條索狀硬結,全身癥狀較少見。
3、體征特點
肛裂檢查可見肛管縱行裂口,新鮮裂口邊緣整齊,陳舊性裂口伴哨兵痔。肛瘺外口呈乳頭狀隆起,指診可觸及內口處凹陷,探針檢查可明確管道走向,部分患者可見多個外口。
4、治療方式
肛裂以保守治療為主,使用硝酸甘油軟膏促進裂口愈合,頑固性裂口可行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肛瘺需手術清除瘺管,低位瘺采用瘺管切開術,高位復雜瘺需掛線療法,術后需預防感染。
5、預后轉歸
急性肛裂經規范治療多可愈合,慢性肛裂易復發。肛瘺自愈概率極低,未規范治療可能繼發肛周蜂窩織炎,復雜性肛瘺術后存在肛門失禁風險,需定期復查。
保持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攝入足夠膳食纖維預防便秘,便后溫水坐浴可緩解肛周不適。避免久坐久站,痔瘡患者需規范治療原發病。出現持續肛周疼痛、流膿或發熱時應及時就診,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