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通過生精小管內的精原細胞增殖分化產生精子,主要經歷精原細胞分裂、初級精母細胞減數分裂、精子細胞變形等階段。
1、精原細胞增殖
精原細胞位于生精小管基底膜,通過有絲分裂增加數量。這類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部分分化為初級精母細胞。生精小管支持細胞為精原細胞提供營養和微環境調控,促卵泡激素和睪酮共同調節該過程。若該階段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少精癥或無精癥。
2、初級精母細胞減數分裂
初級精母細胞經歷兩次減數分裂形成圓形精子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產生次級精母細胞,染色體數量減半;第二次減數分裂形成單倍體精子細胞。此過程受溫度敏感,陰囊溫度需低于體溫。異常分裂可能導致非整倍體精子,與胚胎發育缺陷相關。
3、精子細胞變態
圓形精子細胞經形態變化形成蝌蚪狀精子,包括頂體形成、鞭毛發育和多余胞質脫落。高爾基體發育為頂體囊泡,內含水解酶;中心粒形成鞭毛軸絲;線粒體環繞中段提供能量。該階段易受氧化應激損傷,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E對此有保護作用。
4、精子釋放
成熟精子通過生精小管管腔進入附睪,經歷進一步功能成熟。支持細胞吞噬殘余胞質,血睪屏障維持微環境穩定。附睪分泌蛋白修飾精子膜,獲得運動能力和受精潛力。該過程障礙可導致精子活力不足或畸形率升高。
5、激素調控
下丘腦-垂體-睪丸軸精密調控生精過程。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刺激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后者促進睪酮合成。睪酮與支持細胞雄激素受體結合,維持生精微環境。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也參與調節,內分泌紊亂可導致生精功能障礙。
保持陰囊通風透氣避免高溫,均衡攝入鋅硒等微量元素,規律作息減少氧化應激,適度運動維持激素平衡。避免接觸電離輻射和生殖毒性物質,出現精液異常需及時進行精液分析和生殖內分泌檢查。長期不育患者可考慮睪丸活檢評估生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