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型肝炎是以膽汁排泄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肝臟疾病,臨床表現為黃疸、皮膚瘙癢及尿色加深。該病可分為肝內型和肝外型,前者由肝細胞或膽管功能障礙引起,后者多因膽道機械性梗阻所致。
膽汁淤積型肝炎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膽汁酸代謝異常、膽管上皮細胞損傷以及炎癥反應。常見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妊娠期激素變化、遺傳代謝缺陷也可能誘發膽汁淤積。
典型癥狀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伴隨皮膚頑固性瘙癢,糞便顏色變淺呈陶土樣。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顯著增高。超聲檢查可鑒別肝內外膽管擴張情況。
治療需針對病因采取綜合措施。熊去氧膽酸可促進膽汁排泄,腺苷蛋氨酸能改善膽汁淤積癥狀。嚴重瘙癢可選用考來烯胺吸附膽汁酸。肝外梗阻需通過內鏡或手術解除梗阻。患者應避免高脂飲食,保證充足維生素補充。
長期膽汁淤積可能導致肝纖維化進展,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需終身用藥控制病情。出現肝硬化失代償表現時應評估肝移植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