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陰道出血通常是惡露,由血液、壞死蛻膜組織及宮頸黏液混合組成。產后出血可能由子宮復舊不良、胎盤殘留、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感染等因素引起。
1、子宮復舊不良
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可能導致惡露排出不暢,血液積聚在宮腔內。表現為出血量增多或持續時間延長,可能伴隨下腹墜脹感。可通過按摩子宮、服用益母草顆粒或縮宮素鼻噴霧劑促進收縮,必要時需超聲檢查排除宮腔積血。
2、胎盤殘留
胎盤或胎膜組織未完全排出時,會影響子宮收縮并導致持續出血,可能混有壞死組織。出血常呈鮮紅色且伴有腹痛,超聲檢查可確診。需行清宮術清除殘留物,術后可配合新生化顆粒促進組織排出。
3、產道損傷
分娩過程中可能發生宮頸裂傷或陰道壁血管破裂,表現為突發性大量鮮紅色出血。需立即縫合止血,嚴重者需輸血治療。產后檢查時使用陰道窺器可明確損傷位置。
4、凝血功能障礙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或羊水栓塞可能導致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出血表現為皮膚瘀斑、針眼滲血及陰道持續滲血,需輸注凝血酶原復合物及冷沉淀治療。
5、感染
產褥感染時子宮內膜炎癥會導致惡露發臭、顏色暗紅并伴有發熱。常見病原體為厭氧菌和鏈球菌,需取分泌物培養后使用頭孢曲松鈉聯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療。
產后應每日觀察惡露量、顏色及氣味變化,使用專用計量衛生巾記錄出血量。保持會陰清潔,每2-3小時更換衛生巾并用溫水沖洗。適當活動促進宮縮,避免長時間臥床。如出血超過月經量、出現血塊或持續4周未凈,需及時就醫。哺乳時分泌的催產素有助于子宮收縮,建議堅持母乳喂養。飲食上多補充含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等,預防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