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菌群失調可能導致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需氧菌性陰道炎等疾病。陰道菌群失衡主要與陰道內乳酸桿菌減少、致病微生物過度繁殖有關,可能引發分泌物異常、瘙癢、灼熱感等癥狀。
1、細菌性陰道病
陰道菌群失調時,加德納菌等厭氧菌過度增殖可能誘發細菌性陰道病。典型表現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魚腥臭味,陰道pH值常超過4.5。治療可選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軟膏等藥物,同時需避免頻繁陰道沖洗。
2、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乳酸桿菌減少導致陰道微環境改變,可能促使假絲酵母菌過度生長引發霉菌性陰道炎。常見癥狀為豆渣樣分泌物及劇烈瘙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克霉唑栓、制霉菌素片等抗真菌藥物可用于治療。
3、需氧菌性陰道炎
需氧菌如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異常增殖可引起需氧菌性陰道炎,表現為黃色膿性分泌物伴外陰灼痛。該類型常與陰道黏膜損傷有關,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頭孢類或喹諾酮類抗生素。
4、盆腔炎性疾病
長期陰道菌群紊亂可能上行感染導致盆腔炎,表現為下腹痛、發熱及異常陰道流血。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等病原體可通過宮頸管擴散至輸卵管,嚴重者可造成不孕。多需聯合使用多西環素、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5、泌尿系統感染
陰道與尿道解剖位置鄰近,菌群失調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風險。大腸埃希菌等致病菌可經尿道口逆行感染,引發尿頻尿急等癥狀。日常應注意會陰清潔,反復發作者需排查陰道微生態狀況。
維持陰道菌群平衡需注意避免過度清潔,選擇棉質透氣內褲,規律作息增強免疫力。出現分泌物異常或外陰不適時,應及時進行陰道微生態檢測,明確病原體后針對性治療。乳酸桿菌制劑可作為輔助調節手段,但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日常飲食可適量攝入含益生菌的發酵乳制品,避免長期濫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