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異味可能由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等婦科炎癥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陰道菌群失衡、病原體感染、個人衛生不良等,通常伴隨分泌物顏色改變或外陰瘙癢。
陰道菌群失衡是白帶異味的常見生理性因素。頻繁沖洗陰道、濫用抗生素可能破壞乳酸桿菌主導的微環境,導致厭氧菌過度繁殖。建議停止陰道沖洗,選擇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必要時可口服益生菌調節微生態。
細菌性陰道病多由加德納菌感染引發,典型表現為灰白色魚腥味分泌物,陰道pH值常高于4.5。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甲硝唑、替硝唑或克林霉素,伴侶無需常規治療但需避免性生活至痊愈。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黃綠色泡沫狀白帶伴明顯惡臭為特征,可能合并排尿刺痛。確診后需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進行全身治療,性伴侶需同步治療以防交叉感染。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霉菌性陰道炎的白帶呈豆腐渣樣,帶有發酵樣異味,常伴劇烈瘙癢。克霉唑栓劑、氟康唑等抗真菌藥物可有效緩解癥狀,糖尿病患者需同時控制血糖。
出現血性白帶、下腹痛或發熱時,需警惕宮頸炎、盆腔炎等疾病。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白帶常規、宮頸TCT及婦科超聲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病變等器質性疾病。日常護理應避免使用含香精的衛生用品,月經期每2-3小時更換衛生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