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鉀血癥血清鉀濃度低于3.5mmol/L主要由鉀攝入不足、排出過多或分布異常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長期飲食不均衡、消化系統失鉀、腎臟排鉀增加及激素異常等。
鉀攝入不足
長期偏食、節食或消化吸收障礙可能導致鉀攝入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若未及時補充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易引發輕度低鉀血癥。建議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改善,每日攝入鉀不低于2000mg。
消化道失鉀
頻繁嘔吐、腹瀉或長期使用瀉藥會造成消化液大量丟失。胃腸減壓、腸瘺等病理狀態也可能伴隨鉀流失。這類患者常伴隨乏力、腹脹等癥狀,需在糾正原發病的同時口服補鉀制劑。
腎臟排鉀增加
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的長期使用是常見誘因。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小管酸中毒等疾病會導致尿鉀排泄增多,患者多伴有血壓異常或代謝性堿中毒。需監測24小時尿鉀水平并針對性治療原發病。
激素異常
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會促進鉀向細胞內轉移或經腎排出。這類患者可能出現周期性麻痹,發作時血清鉀可低于2.5mmol/L,需靜脈補鉀并結合激素調節治療。
藥物或毒物影響
胰島素治療、β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可能促使血鉀向細胞內轉移。某些中毒如鋇中毒會阻斷鉀通道功能,導致嚴重低鉀血癥伴心律失常,需緊急醫療干預。
對于出現肌無力、心悸或心電圖異常的患者,建議立即就醫。輕度低鉀可通過飲食調整改善,血鉀低于3.0mmol/L或伴有基礎疾病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補鉀,避免自行服用補鉀制劑導致高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