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可分為干性壞疽、濕性壞疽、氣性壞疽、內部壞疽和繼發性壞疽五種類型。
1、干性壞疽:
干性壞疽多發生于四肢末端,由于動脈血流受阻而靜脈回流尚通暢導致。典型表現為組織干燥皺縮呈黑色,與健康組織分界清晰。常見于糖尿病足、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治療需控制基礎疾病,局部清創后保持干燥,必要時行截肢術。
2、濕性壞疽:
濕性壞疽常由創傷或感染引起,伴有靜脈回流障礙。病變區域腫脹潰爛,分泌物惡臭,易繼發敗血癥。可能與燒傷、壓瘡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紫紺、組織液化等癥狀。需緊急清創引流,使用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嚴重者需皮瓣移植。
3、氣性壞疽:
氣性壞疽由產氣莢膜梭菌等厭氧菌感染所致。特征為皮下捻發音、組織內氣體蓄積,進展迅速危及生命。常見于戰傷、交通事故傷后,表現為劇烈疼痛、皮膚青銅色改變。治療采用高壓氧艙,聯合青霉素、克林霉素、萬古霉素三聯抗感染,必要時擴大清創范圍。
4、內部壞疽:
內部壞疽指內臟器官缺血壞死,如腸壞疽、膽囊壞疽等。多因腸系膜血管栓塞、絞窄性疝導致,伴隨劇烈腹痛、腹膜刺激征。需急診剖腹探查,行腸切除吻合術或膽囊切除術,術后需肝素抗凝治療。
5、繼發性壞疽:
繼發性壞疽由特殊病原體或全身性疾病引發,如壞死性筋膜炎、Fournier壞疽等。與免疫功能低下、細菌混合感染有關,表現為皮膚大片壞死、全身中毒癥狀。治療需多學科協作,采用美羅培南、利奈唑胺等廣譜抗生素,結合多次清創手術。
預防壞疽需控制血糖血壓,避免吸煙酗酒,保持創傷部位清潔。日常可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循環,飲食多攝入維生素C柑橘、獼猴桃和鋅牡蠣、堅果,傷口護理時使用碘伏消毒。出現肢體發黑、惡臭分泌物等表現應立即就醫,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膿毒休克等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