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牙齦炎主要與激素水平變化、口腔衛生習慣改變、免疫功能調整等因素有關。孕期女性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顯著升高,會促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增加對牙菌斑刺激的敏感性。同時妊娠反應導致的刷牙不適或飲食習慣改變,可能間接影響口腔清潔效果。
激素水平波動是妊娠期牙齦炎的核心誘因。增高的孕激素會促進牙齦組織中前列腺素合成,使牙齦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紅腫、出血等炎癥反應。這種變化在妊娠第二個月開始顯現,到第八個月達到高峰,醫學上稱為"妊娠期齦炎"。
口腔清潔度下降會加劇炎癥發展。約60%孕婦因晨吐反射增強而減少刷牙次數,部分孕婦偏好酸性食物導致口腔pH值降低。食物殘渣堆積形成的牙菌斑,其代謝產物會刺激牙齦組織,與激素作用產生協同損傷。
免疫調節變化影響炎癥反應程度。妊娠期Th2型免疫反應占優勢,這種免疫偏移雖然保護胎兒免受排斥,但會減弱對口腔致病菌的清除能力。研究發現牙齦卟啉單胞菌等厭氧菌在孕婦牙周袋中的檢出率顯著增高。
維生素缺乏可能加重癥狀。部分孕婦因胎兒發育需求導致維生素C儲備不足,影響牙齦結締組織修復能力。臨床表現為牙齦呈鮮紅色腫脹,觸碰易出血,嚴重者可形成妊娠性齦瘤。
處理措施需兼顧安全性和有效性。每日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餐后應用含氟漱口水。牙科治療建議選擇妊娠中期4-6個月進行,可實施超聲波潔治等基礎治療。對于嚴重出血病例,醫生可能建議使用聚維酮碘含漱液,但禁用四環素類抗生素。
營養補充對改善癥狀有幫助。適量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如獼猴桃、菠菜,必要時在產科醫生指導下服用孕婦專用復合維生素。定期口腔檢查應納入產檢常規,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牙周評估。
妊娠期牙齦炎多在分娩后自行緩解,但未規范處理可能發展成慢性牙周炎。出現牙齦自發性出血、牙齒松動或齦瘤直徑超過2厘米時,需立即轉診口腔專科治療。研究顯示重度牙周感染與早產低體重兒存在一定相關性,強調孕期口腔健康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