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產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礎疾病、規范產前檢查等方式預防。自然流產可能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異常等原因引起。
胚胎染色體異常是孕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約占50%-60%。高齡孕婦卵子質量下降會增加染色體異常風險,建議孕前進行遺傳咨詢。針對染色體問題尚無有效干預手段,但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降低風險。
母體內分泌失調如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會影響胚胎發育。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孕前需調整月經周期,孕期需監測孕酮水平。糖尿病孕婦需嚴格控制血糖,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
子宮結構異常包括子宮縱隔、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建議孕前進行宮腔鏡檢查,黏膜下肌瘤大于4厘米者需先行剔除手術。宮頸機能不全者可在孕14-18周進行預防性宮頸環扎術。
TORCH感染弓形蟲、風疹病毒等可能引發流產,孕前需檢查抗體狀態。細菌性陰道病會增加晚期流產風險,確診后需使用克林霉素等藥物治療。急性感染期應避免懷孕。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免疫異常會導致胎盤血栓形成,確診需滿足臨床和實驗室標準。治療可選用低分子肝素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孕早期需避免接觸放射線、重金屬等致畸物,保持每日葉酸攝入400-800微克。出現陰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產癥狀時,應及時就醫評估胚胎活性,避免盲目保胎。既往有復發性流產史者,建議轉診至生殖免疫專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