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疼痛可能由痔瘡、肛裂、肛周膿腫、直腸脫垂或肛竇炎等原因引起。
1、痔瘡:
痔瘡是肛門靜脈曲張形成的團塊,分為內痔和外痔。排便時干硬糞便摩擦可能導致痔核表面黏膜破損出血,表現為肛門灼痛或脹痛,尤其在久坐或排便后加重。輕度痔瘡可通過溫水坐浴緩解,反復發作需肛腸科檢查。
2、肛裂:
肛管皮膚全層裂開形成潰瘍,典型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少量鮮血。多因便秘時用力排便導致,疼痛可持續數小時。保持大便軟化是關鍵,急性期可使用硝酸甘油軟膏促進愈合。
3、肛周膿腫:
肛門腺體感染形成的化膿性病灶,疼痛呈持續性跳痛伴局部紅腫發熱。可能與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有關,常需切開引流聯合抗生素治療。未及時處理可能發展為肛瘺。
4、直腸脫垂:
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肛門外,初期表現為排便后肛門墜脹感,嚴重時可見紫紅色腫物脫出。長期腹壓增高是主要誘因,輕度可通過提肛運動改善,完全脫垂需手術固定。
5、肛竇炎:
肛門隱窩的慢性炎癥,疼痛為隱痛或墜痛伴肛門潮濕瘙癢。糞便殘留刺激是常見原因,急性發作時可出現膿性分泌物。治療需保持局部清潔,必要時行肛竇引流術。
建議每日攝入25克以上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芹菜預防便秘,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急性疼痛可用40℃溫水坐浴10分鐘,每日2-3次。若疼痛持續超過3天伴發熱、便血或肛門腫塊,需及時就醫排除肛周壞死性筋膜炎等急癥。糖尿病患者出現肛門疼痛應優先排查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