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產傷可分為軟組織損傷、顱腦損傷、周圍神經損傷、骨折及內臟器官損傷五大類,需根據損傷類型采取針對性處理。
1、軟組織損傷:頭皮血腫、產瘤或皮膚擦傷較常見,多因產道擠壓或器械助產導致。局部冷敷可減輕腫脹,48小時后熱敷促進吸收,避免揉搓血腫部位。巨大頭皮血腫可能需穿刺抽吸。
2、顱腦損傷:包括帽狀腱膜下血腫、顱骨凹陷性骨折及顱內出血。輕度出血可通過維生素K1止血,嚴重顱內出血需神經外科干預如硬膜下穿刺引流,凹陷骨折超過5mm需手術復位。
3、臂叢神經損傷:肩難產或臀位牽引易致臂叢牽拉傷。上干型損傷表現為"服務員手",全臂叢損傷需早期康復訓練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鼠神經生長因子,6個月未恢復考慮神經移植術。
4、鎖骨骨折:產程中肩部受壓導致,青枝骨折占90%。三角巾固定2-3周,完全骨折需8字繃帶固定,注意觀察患肢血運及臂叢神經癥狀。
5、內臟損傷:肝脾破裂最危險,多伴發休克。需急診剖腹探查止血,腎上腺出血需氫化可的松替代治療,腎挫傷需監測尿量及腎功能指標。
新生兒產傷護理需保持損傷部位清潔干燥,喂養時避免壓迫患處。每日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預防攣縮,監測神經反射及肌張力變化。母乳喂養提供免疫保護,維生素D補充促進骨折愈合,3個月內定期隨訪超聲或X線評估恢復情況。出現發熱、拒奶或異常哭鬧應立即就醫排查感染或遲發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