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蟲性陰道炎與霉菌性陰道炎的嚴重程度需根據病原體特性、癥狀表現及并發癥風險綜合評估,兩者均需規范治療以避免疾病進展。
1、病原體差異: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感染引起,屬于性傳播疾病;霉菌性陰道炎多為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所致,常與免疫力下降、抗生素使用相關。前者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后者多為內源性感染。
2、癥狀對比:
滴蟲性陰道炎表現為黃綠色泡沫狀分泌物伴明顯異味,外陰灼痛明顯;霉菌性陰道炎以豆渣樣白帶及劇烈瘙癢為特征。兩者均可導致排尿不適,但滴蟲感染更易合并尿道炎。
3、并發癥風險:
滴蟲性陰道炎可能增加HIV感染風險,孕期感染與早產相關;霉菌性陰道炎反復發作可能破壞陰道微生態平衡。前者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更顯著,后者對個體生活質量干擾更突出。
4、治療難度:
滴蟲性陰道炎需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侶需同步治療;霉菌性陰道炎常用克霉唑栓、氟康唑等藥物,但易在免疫力低下時復發。兩者治愈率均較高,但滴蟲感染的治療依從性要求更嚴格。
5、預防要點:
滴蟲性陰道炎預防需采取屏障避孕措施,避免高危性行為;霉菌性陰道炎需控制血糖、避免濫用抗生素。兩者均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選擇棉質透氣內衣。
日常護理中建議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攝入,避免穿緊身褲局部悶熱。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異常分泌物持續3天以上需就醫。滴蟲感染患者需完成全程藥物治療并復查,霉菌反復發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兩種陰道炎及時干預均可有效控制,無需過度焦慮但不可自行用藥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