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可通過藥物注射、激光治療、手術切除、壓力療法和放射治療等方式改善。瘢痕疙瘩是皮膚創傷愈合過程中膠原過度增生形成的病理性瘢痕,通常表現為紅色隆起、質地堅硬、伴瘙癢或疼痛。
藥物注射是臨床常用的一線治療方法。曲安奈德混懸液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減少膠原沉積;氟尿嘧啶注射液可干擾膠原合成;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兼具抗炎和抗增生作用。藥物需由專業醫生進行病灶內注射,避免自行操作。
激光治療適用于面積較小的瘢痕。脈沖染料激光能選擇性破壞瘢痕內血管,減輕紅斑;點陣激光通過微熱損傷刺激膠原重塑。治療需分次進行,間隔4-6周,術后需嚴格防曬。
手術切除聯合術后輔助治療適用于較大瘢痕。切除后需配合術中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術后電子線放射治療,否則單純手術復發率可達50%以上。放射治療應在術后24小時內開始,總劑量不超過15Gy。
壓力療法作為輔助手段適用于耳部、四肢等特殊部位。定制彈力套需持續加壓6-12個月,壓力維持在20-30mmHg。硅酮制劑可通過水合作用抑制瘢痕增生,需每日使用12小時以上。
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亞洲人群發病率顯著高于白種人。創傷感染、傷口張力過大等可誘發瘢痕異常增生,常伴有刺痛感和關節活動受限。建議早期到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就診,綜合治療方案需根據瘢痕部位、大小及病程個體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