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可通過調整飲食習慣、熱敷緩解、服用抑酸藥物、中醫調理、心理減壓等方式治療。胃痛通常由飲食不當、胃酸分泌異常、胃炎、胃潰瘍、精神緊張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物,選擇小米粥、南瓜、山藥等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飽,減少胃部負擔。胃痛發作時可少量飲用溫姜水緩解痙攣。
2、物理緩解:
用40℃左右熱水袋熱敷上腹部15分鐘,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順時針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各3分鐘,配合腹式呼吸放松膈肌。避免飯后立即平躺加重反流。
3、藥物干預: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H2受體拮抗劑如法莫替丁適用于夜間酸突破。鋁碳酸鎂、硫糖鋁等胃黏膜保護劑需餐前服用。持續性疼痛需排除幽門螺桿菌感染。
4、中醫調理:
肝氣犯胃型可用柴胡疏肝散,脾胃虛寒型適用附子理中丸。艾灸神闕、關元等穴位每周3次,配合陳皮、砂仁等代茶飲。針灸治療需由執業醫師操作。
5、情緒管理:
長期焦慮抑郁會通過腦腸軸加重胃痛癥狀,正念冥想每天20分鐘可降低內臟敏感性。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誘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胃痛患者日常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每周3次30分鐘有助改善胃腸蠕動。飲食中增加猴頭菇、秋葵等黏多糖食物保護胃黏膜,乳制品選擇低脂酸奶補充益生菌。癥狀反復或伴嘔血黑便需及時消化內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