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血管青腫通常由皮下出血引起,可通過局部冷敷、抬高患肢、藥物輔助等方式緩解。青腫多與血管損傷、按壓不當、凝血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
血管損傷是常見原因。采血時針頭刺破血管壁導致血液滲入皮下組織,形成淤血。表現為局部腫脹伴壓痛,24小時內可用冰袋冷敷收縮血管,減輕出血。避免揉搓或熱敷刺激。
按壓不當會加重出血。采血后需用無菌棉簽持續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凝血功能較差者需延長至15分鐘。若按壓時間不足或力度不夠,可能引發進行性血腫。建議按壓時抬高上肢至心臟水平以上。
凝血異常需警惕病理性因素。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或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疾病時,出血風險顯著增加。伴隨皮膚瘀斑、鼻出血等癥狀者,需檢測凝血四項。維生素K補充劑可改善凝血功能。
藥物輔助促進淤血吸收。外用藥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通過抗炎作用減輕腫脹,口服地奧司明可增強靜脈張力。嚴重血腫合并感染時,醫生可能開具頭孢克洛等抗生素。
持續腫脹超過72小時、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熱癥狀時,需排除深靜脈血栓,建議血管外科就診。糖尿病患者出現難以消退的淤青時,應檢查末梢循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