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血便指糞便中混雜膿液和血液的異常排泄物,通常提示消化道存在炎癥或潰瘍性病變。膿液由白細胞和壞死組織構成,血液可能來源于黏膜破損或血管滲漏。
膿血便常見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腸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細菌性痢疾由志賀菌感染引起,伴隨發熱、里急后重感;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克羅恩病則可侵犯全消化道,典型表現為腹痛、腹瀉與體重下降。
阿米巴腸炎和腸結核也是膿血便的典型病因。阿米巴腸炎由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導致,糞便呈果醬樣;腸結核患者多有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結直腸癌晚期可能出現膿血便,常伴排便習慣改變及腸梗阻表現。
出現膿血便需進行糞便常規、培養及腸鏡檢查。治療需針對病因,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炎癥性腸病需用美沙拉嗪或糖皮質激素。持續膿血便超過3天或伴隨嚴重腹痛、高熱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