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脫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陰道出血、下腹疼痛、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貧血癥狀。子宮內膜脫落通常與月經周期相關,也可能由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疾病引起。
1、陰道出血
子宮內膜脫落最常見的表現是陰道出血,通常呈現周期性,與月經周期同步。出血量因人而異,可能表現為點滴出血或大量出血。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血塊排出,顏色多為暗紅色。若出血量超過正常月經量或持續時間過長,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2、下腹疼痛
子宮內膜脫落過程中可能引發下腹疼痛,疼痛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劇烈絞痛不等。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或兩側,可能放射至腰骶部。疼痛通常在月經來潮前1-2天開始,持續至經期結束。病理性子宮內膜脫落可能伴隨持續性疼痛或非經期疼痛。
3、經期延長
正常月經周期為3-7天,子宮內膜異常脫落可能導致經期延長至7天以上。經期延長可能由黃體功能不足、子宮內膜修復障礙等因素引起。長期經期延長可能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增加貧血風險。
4、經量增多
子宮內膜過度增生或脫落不全可能導致經量明顯增多,表現為每小時需更換衛生巾或夜間需起床更換。經量增多可能伴隨大血塊排出,嚴重時可能導致失血性休克。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疾病是常見誘因。
5、貧血癥狀
長期或大量子宮內膜脫落引起的出血可導致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頭暈、心悸等癥狀。貧血程度與出血量及持續時間相關,嚴重貧血可能影響各器官功能。需通過血常規檢查明確診斷,并及時糾正貧血。
子宮內膜脫落患者應注意經期衛生,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飲食上可適當增加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等,預防貧血發生。若出現異常出血或疼痛加重,應及時就醫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疾病可能。根據醫生建議進行超聲檢查或宮腔鏡檢查,明確病因后接受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