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手術的適應證主要有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障礙、產后盆底肌損傷、慢性盆腔疼痛等。
1、盆腔器官脫垂
盆腔器官脫垂是盆底重建手術的主要適應證之一,包括子宮脫垂、陰道前壁膨出、陰道后壁膨出等。這類疾病多因盆底肌肉和韌帶松弛導致,患者可能出現下墜感、排尿困難或性交不適。手術通過植入人工網片或自體組織修復盆底結構,嚴重脫垂需結合子宮切除術。術后需避免重體力勞動,定期復查評估修復效果。
2、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咳嗽、打噴嚏時出現漏尿,多與尿道括約肌功能不全有關。盆底重建手術可調整膀胱頸位置或植入吊帶增強尿道支撐,中重度患者保守治療無效時考慮手術。術前需完成尿動力學檢查排除急迫性尿失禁,術后可能出現排尿困難或尿潴留等并發癥。
3、盆底功能障礙
盆底功能障礙表現為排便困難、里急后重或肛門墜脹,常合并直腸膨出或會陰體下降。手術適用于保守治療失敗的慢性患者,通過修復直腸陰道隔或肛提肌重建肛直角。需注意術后可能發生便秘加重或肛門失禁,必要時聯合生物反饋治療改善功能。
4、產后盆底肌損傷
難產或多次分娩可能導致盆底肌撕裂或神經損傷,引發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礙。產后6個月盆底康復訓練無效者可考慮手術,尤其合并陰道松弛或陳舊性會陰裂傷時。手術需修復括約肌及會陰體結構,術后需指導凱格爾運動預防復發。
5、慢性盆腔疼痛
頑固性盆腔疼痛若與盆底肌痙攣或神經卡壓相關,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選擇手術松解粘連或切除病變組織。需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原發病,術后配合物理治療緩解肌肉緊張。疼痛復發者需評估心理因素及神經病理性疼痛可能。
盆底重建術后應保持會陰清潔,6周內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避免提重物或久站久坐。日常可進行溫水坐浴緩解不適,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建議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定期隨訪,評估手術效果及盆底功能恢復情況。出現發熱、持續疼痛或異常分泌物需就醫排查感染。長期需堅持盆底肌鍛煉,控制慢性咳嗽及肥胖等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