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乏力可能由產力異常、精神心理因素、藥物影響、胎兒因素及子宮發育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分娩體位、心理疏導、藥物干預、手術助產等方式處理。
產力異常是常見原因,分娩過程中子宮肌纖維收縮頻率和強度不足,可能與產婦體力消耗過度或電解質紊亂有關。臨床表現為宮縮持續時間短、間隔時間長,可通過靜脈滴注縮宮素改善,但需嚴格監測胎心變化。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慮恐懼會抑制催產素分泌,導致宮縮不協調。產婦常伴隨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應激反應,分娩鎮痛和心理疏導能有效緩解緊張情緒。導樂陪伴分娩可降低剖宮產率15%-20%。
藥物影響包括過早使用鎮痛劑或硫酸鎂等宮縮抑制劑,可能干擾正常宮縮節律。處理需暫停相關藥物,必要時改用鹽酸利托君等宮縮調節劑。這種情況多伴有胎心率基線變異減少。
胎兒因素如巨大兒或胎位異常時,胎頭對宮頸壓力不足難以引發有效宮縮。超聲評估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或存在持續性枕橫位時,可能需要產鉗助產或轉為剖宮產。
子宮發育異常如雙角子宮患者,肌纖維排列紊亂影響收縮效能。這類情況多存在原發性宮縮乏力病史,必要時需行子宮背帶縫合術或B-Lynch縫合術控制產后出血。約5%的病例與先天性子宮畸形相關。
當宮縮乏力導致產程停滯超過4小時或出現胎兒窘迫時,應立即進行醫療干預。第二產程超過3小時未分娩需評估是否采用胎頭吸引術等器械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