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出血在醫學上稱為結膜下出血,是結膜下小血管破裂導致的眼表出血現象。通常表現為眼白部分出現鮮紅色斑塊,邊界清晰,一般不伴隨疼痛或視力下降。多數情況下7-14天可自行吸收,實際恢復時間受出血范圍、基礎疾病、凝血功能等因素影響。
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劇烈咳嗽、打噴嚏、嘔吐等動作導致眼壓驟增,以及用力揉眼、外傷等機械性刺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血管脆性增加時,打哈欠或輕微碰撞也可能誘發。老年人群因血管彈性下降,發病率較高。
病理性因素可能與凝血功能障礙有關,如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或存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疾病。部分患者伴隨結膜炎癥時,可能出現眼部異物感或輕微刺痛。
急性期可采取冷敷收縮血管,48小時后改為熱敷促進吸收。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減少長時間低頭動作。若反復發作或伴隨視力模糊、頭痛,需排查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維生素C片、蘆丁片等藥物可改善血管通透性,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出血面積超過三分之二結膜或3周未消退者,建議眼科就診排除鞏膜炎、眼部腫瘤等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現眼球出血時,需同步監測血糖控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