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腫可能由先天性因素、寄生蟲感染、膽管發育異常、創傷性囊腫、多囊肝病等原因引起,并發癥包括感染、破裂出血、膽道梗阻、門靜脈高壓、惡變等。
1、感染:
肝囊腫繼發感染時可能出現發熱、右上腹疼痛、白細胞升高等癥狀。感染多因細菌經血液或膽道逆行進入囊腫,需通過抗生素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甲硝唑。
2、破裂出血:
囊腫受外力撞擊或自發破裂會導致腹腔內出血,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血壓下降。出血量大時需緊急手術止血,可采取腹腔鏡囊腫開窗術或肝部分切除術。
3、膽道梗阻:
位于肝門部的囊腫壓迫膽管可引起黃疸、皮膚瘙癢、陶土樣便。梗阻可能與囊腫位置特殊或體積增大有關,需通過經皮肝穿刺引流或膽管支架置入解除壓迫。
4、門靜脈高壓:
巨大肝囊腫壓迫門靜脈會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脾功能亢進。這種情況常見于多囊肝病患者,治療需結合降低門脈壓力的藥物普萘洛爾、硝酸異山梨酯和囊腫減壓術。
5、惡變風險:
極少數肝囊腫可能進展為囊腺癌,表現為囊腫短期內迅速增大、囊壁不規則增厚。確診需通過穿刺活檢,惡變后需行根治性肝切除術聯合術后化療。
肝囊腫患者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飲食以低脂高蛋白為主,推薦魚肉、豆腐、綠葉蔬菜等食物。定期超聲檢查可監測囊腫變化,出現持續腹痛、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合并多囊肝病者需篩查腎功能,部分患者需進行遺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