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憋不住尿在醫學上稱為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膀胱過度活動癥、泌尿系統感染、神經系統病變或激素水平變化等原因引起。
盆底肌松弛多見于產后女性或中老年人群,妊娠分娩會導致盆底支持結構損傷,絕經后雌激素下降進一步削弱尿道括約肌功能。這類壓力性尿失禁在咳嗽、打噴嚏時漏尿明顯,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嚴重者需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
膀胱過度活動癥表現為突發強烈尿意且難以控制,可能與逼尿肌異常收縮或神經信號傳導紊亂有關。常用藥物包括索利那新、米拉貝隆等膽堿能受體調節劑,配合定時排尿訓練可改善癥狀。
泌尿系統感染如膀胱炎會刺激黏膜引發急迫性尿失禁,多伴有尿頻尿痛。尿常規檢查可確診,抗感染治療首選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抗生素。感染控制后尿失禁通常緩解。
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脊髓損傷會干擾排尿反射弧,導致混合型尿失禁。需通過尿動力學檢查評估功能損傷程度,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必要時采用間歇導尿或植入膀胱起搏器。
圍絕經期女性雌激素缺乏會導致尿道黏膜萎縮,降低控尿能力。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閉合壓,但需嚴格評估乳腺和子宮內膜風險后使用。
若尿失禁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血尿、發熱等癥狀,建議盡早就診泌尿外科。輕度患者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如控制液體攝入、減重等措施可獲得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