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腦病通常由肝功能嚴重受損導致氨代謝異常引起,主要有肝硬化、門體分流術、急性肝衰竭、高蛋白飲食、感染等因素。肝性腦病是肝臟疾病引發的神經精神異常綜合征,需及時就醫干預。
1、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性腦病最常見的原因。肝硬化時肝細胞廣泛壞死,導致氨等毒性物質無法被有效代謝。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模糊、撲翼樣震顫等癥狀。治療需限制蛋白質攝入,使用乳果糖降低血氨,必要時進行肝移植評估。常用藥物包括乳果糖口服溶液、門冬氨酸鳥氨酸顆粒、利福昔明片等。
2、門體分流術
外科門體分流或自發性門體側支循環形成時,腸道吸收的氨直接進入體循環。這類患者需長期服用乳果糖維持每日排便,限制動物蛋白攝入。伴隨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時可能誘發肝性腦病急性發作,需緊急降氨治療。
3、急性肝衰竭
暴發性肝炎或藥物性肝損傷導致的急性肝細胞大量死亡,會引起血氨急劇升高。患者可能迅速出現嗜睡、昏迷等嚴重癥狀。除常規降氨治療外,需考慮人工肝支持系統或緊急肝移植。
4、高蛋白飲食
過量攝入動物蛋白會增加腸道產氨量。肝功能代償期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應控制在每公斤體重1-1.5克,以植物蛋白為主。急性期需暫時禁食蛋白,恢復期逐步增加蛋白量并監測血氨水平。
5、感染
自發性腹膜炎等感染會加重代謝紊亂,誘發肝性腦病。感染導致炎癥因子釋放,進一步損害殘余肝功能。除抗感染治療外,需加強通便和酸化腸道措施,密切監測意識狀態變化。
肝性腦病患者需建立規律作息,避免便秘和感染,嚴格遵醫囑調整飲食結構。每日適當活動有助于改善循環,但需防止跌倒。家屬應學會識別早期癥狀如計算力下降、性格改變等,發現異常及時送醫。定期復查肝功能、血氨等指標,必要時進行神經心理學評估。注意避免使用鎮靜藥物和肝毒性藥物,保持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