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需注意日常皮膚護理、避免誘因、規范用藥、監測并發癥及心理調節。
1、皮膚護理:
每日使用溫水清潔皮膚,水溫不超過37℃,避免用力揉搓。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保濕乳液,如凡士林或絲塔芙,每日涂抹2-3次。避免抓撓皮損部位,剪短指甲或夜間佩戴棉質手套。穿著寬松純棉衣物,減少衣物摩擦刺激。
2、誘因規避:
記錄飲食日記,常見誘發食物包括海鮮、堅果、蛋類及食品添加劑。避免冷熱刺激、日光暴曬及劇烈運動。室內保持濕度50%-60%,定期清洗床單被罩。部分患者對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藥物敏感,就診時需主動告知醫生過敏史。
3、藥物管理:
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或依巴斯汀。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或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激素類藥物需逐步減停。用藥期間每月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4、病情監測:
每日觀察皮損變化,拍攝照片記錄風團持續時間。若出現關節腫痛、腹痛、血尿等癥狀,提示可能累及內臟血管。定期檢測尿常規關注腎臟損害,突發呼吸困難需警惕喉頭水腫。病程超過6周需排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繼發因素。
5、心理調節:
慢性病程易引發焦慮抑郁,可通過正念冥想緩解壓力。加入患者互助組織分享照護經驗,家屬應避免過度關注皮損變化。保證7-8小時睡眠,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心理咨詢師指導下的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疾病應對能力。
飲食建議選擇低組胺食物如西藍花、蘋果、糙米,限制腌制食品及酒精攝入。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運動前后做好體溫調節。環境控制需使用防螨床品,冬季沐浴后立即涂抹保濕劑。病程中每3個月復查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水平,育齡女性用藥期間需嚴格避孕。突發大面積紫癜或持續發熱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