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次數增多可能由飲食因素、腸道功能紊亂、感染性疾病、慢性腸病或內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3次,若超過3次且持續存在,需結合伴隨癥狀綜合判斷。
飲食因素是最常見誘因。高纖維食物如燕麥、紅薯攝入過量會刺激腸蠕動;乳糖不耐受人群飲用牛奶后可能出現腹瀉;含山梨醇的口香糖或代糖食品也會加速排便。調整飲食結構后癥狀多可緩解。
腸道功能紊亂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而無器質性病變。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型癥狀,常與精神壓力相關,伴隨腹脹或排便后緩解;腸道菌群失調時,糞便多呈糊狀伴異味。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枯草桿菌可輔助調節。
感染性因素包括細菌性痢疾、輪狀病毒腸炎等。細菌感染時糞便帶黏液膿血,伴發熱腹痛;病毒感染多見于兒童,呈水樣便。需通過糞便常規及培養明確病原體,諾氟沙星、蒙脫石散等藥物可用于針對性治療。
慢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會導致排便頻次增加,典型表現為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結腸鏡檢查可確診。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因代謝加快,也會引起大便次數增多,同時伴心悸、消瘦等癥狀。
若排便增多持續兩周以上,或伴隨體重下降、血便、夜間腹瀉等警報癥狀,建議消化內科就診。40歲以上人群首次出現排便習慣改變,需排除結直腸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