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貼上后出現發燙發痛的現象多數屬于正常反應,可能與藥物成分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或皮膚敏感有關。常見原因包括藥物滲透作用、局部溫度升高、過敏反應以及皮膚屏障受損等。
藥物滲透作用是膏藥發燙的主要原因之一。膏藥中的有效成分如薄荷腦、樟腦等具有刺激性,能夠促進局部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從而產生溫熱感。這種反應有助于藥物吸收,但可能伴隨輕微刺痛。
局部溫度升高是另一常見因素。部分膏藥通過發熱機制增強藥效,如含有鐵粉等成分的發熱型膏藥,其氧化反應會持續釋放熱量。若皮膚對溫度敏感或貼敷時間過長,可能引發灼熱感甚至輕微燙傷。
過敏反應需特別警惕。膏藥中的膠黏劑或中藥成分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貼敷部位紅腫、瘙癢、灼痛。水楊酸甲酯、松香等常見致敏原可能通過皮膚接觸引發免疫應答。出現明顯皮疹或水皰需立即停用。
皮膚屏障受損會加劇不適感。角質層薄弱或存在微小創口時,藥物滲透速度加快,可能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或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更易出現此類情況。
處理方式包括立即停用膏藥并用清水清潔患處。輕微發燙可冷敷緩解,持續灼痛需外用爐甘石洗劑。過敏反應可口服氯雷他定,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皮膚破損應避免繼發感染,必要時就醫處理。
特殊情況下需排除感染或化學性燒傷可能。若疼痛持續超過24小時、出現水皰潰爛或發熱等全身癥狀,建議及時至皮膚科就診。兒童、孕婦及過敏體質者應謹慎選擇低敏型膏藥,貼敷前可在小面積皮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