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狹窄是指直腸管腔異常縮窄,可能引發排便障礙和局部并發癥。主要影響包括排便困難、糞便性狀改變、腹脹腹痛,嚴重時可導致腸梗阻或繼發感染。
直腸狹窄可能導致排便費力、便條變細或呈扁帶狀,部分患者需借助手指輔助排便。長期用力排便可能誘發痔瘡或肛裂,伴隨肛門疼痛、出血等癥狀。狹窄近端糞便滯留易引發腹脹、陣發性絞痛,嚴重時出現惡心嘔吐等腸梗阻表現。
病理性狹窄可能與炎癥性腸病、直腸術后瘢痕形成、腫瘤壓迫等因素有關。克羅恩病引起的狹窄通常伴隨腹瀉、體重下降;直腸癌導致的狹窄可能伴有血便、里急后重感。放射性直腸炎引發的狹窄多出現在盆腔放療后6-24個月。
輕度狹窄可通過飲食調節改善,建議增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必要時使用緩瀉劑。對于中重度狹窄,球囊擴張術或支架置入能暫時緩解癥狀,瘢痕性狹窄可能需要直腸成形術。腫瘤性狹窄需根據病理類型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化療。
出現持續排便困難或伴隨體重下降、血便等癥狀時,建議及時進行腸鏡或影像學檢查。急性腸梗阻需急診處理,避免發生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