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癌生存期受腫瘤分期、病理類型、治療方案等因素影響,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晚期可能降至20%-30%。
1、分期影響:
腫瘤分期是決定預后的核心因素。Ⅰ期患者腫瘤局限于闌尾黏膜層,手術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超過90%;Ⅱ期腫瘤侵犯肌層或漿膜層,生存率約為70%-80%;Ⅲ期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時生存率降至50%;Ⅳ期發生遠處轉移后生存期通常不足2年。
2、病理類型:
闌尾腺癌預后較差,低分化型5年生存率不足30%;神經內分泌腫瘤類癌生長緩慢,即使轉移仍可能存活5-10年;印戒細胞癌侵襲性強,確診后中位生存期約12個月。黏液腺癌對化療敏感度低,易發生腹膜種植轉移。
3、治療方案:
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可提高Ⅰ-Ⅲ期患者生存率,術后輔助化療常用FOLFOX或CAPEOX方案。腹膜轉移患者可能受益于HIPEC腹腔熱灌注化療,配合貝伐珠單抗靶向治療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6-8個月。免疫治療對MSI-H型腫瘤有效。
4、復發監測:
術后每3個月需進行CEA檢測和腹部CT復查,黏液腺癌患者需特別關注CA19-9指標。PET-CT能早期發現代謝活躍病灶,腹膜復發者可考慮二次減瘤手術。約60%復發發生在術后2年內。
5、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采用高蛋白、低渣飲食,補充ω-3脂肪酸延緩惡病質。疼痛管理遵循WHO三階梯原則,奧施康定聯合加巴噴丁控制神經痛。心理干預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抑郁癥狀可用舍曲林調節。
日常需保證每日1500大卡以上熱量攝入,優先選擇魚肉、蛋奶等優質蛋白;每周進行3次30分鐘低強度有氧運動;術后6周內避免提重物,使用腹帶減少切口張力;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出現持續腹痛、腸梗阻癥狀需立即就醫。晚期患者可考慮參加PD-1抑制劑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