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蘚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黏膜疾病,典型表現為紫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可能由免疫異常、遺傳傾向、藥物反應、感染因素及精神壓力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引起。
免疫系統異常是核心發病機制。部分患者體內存在針對基底膜帶的自身抗體,導致T淋巴細胞異常活化并攻擊皮膚黏膜組織,引發局部炎癥反應和角質形成細胞凋亡。伴隨癥狀可能包括口腔黏膜白色網狀條紋或皮膚劇烈瘙癢。
遺傳易感性可能增加患病風險。約10%患者有家族史,HLA-DR1等基因多態性與疾病相關。這類患者常合并指甲縱嵴或甲板萎縮等甲損害表現。
藥物因素可能誘發皮損。某些降壓藥如氫氯噻嗪、抗瘧藥如氯喹或非甾體抗炎藥可能通過改變抗原呈遞過程誘發超敏反應。藥物相關性皮損多呈現泛發性分布。
病毒感染可能參與發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與部分口腔扁平苔蘚密切相關,病毒可能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觸發交叉免疫反應。這類患者往往伴隨肝功能異常。
心理應激可加重病情。長期焦慮或抑郁狀態可能通過神經肽P物質釋放,促進肥大細胞脫顆粒和血管擴張。情緒波動明顯的患者常見皮損反復發作。
治療需根據臨床表現選擇方案。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可緩解皮膚炎癥,口腔病損可使用他克莫司軟膏。光療窄譜UVB適用于泛發性皮損,頑固病例可考慮口服羥氯喹或小劑量阿維A。合并HCV感染需同步抗病毒治療。
皮損持續進展或累及食道、生殖器等黏膜部位時建議皮膚科就診。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需注意與銀屑病、盤狀紅斑狼瘡等疾病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