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發生血栓性靜脈炎可能與血管內皮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感染因素、遺傳性易栓癥等原因有關。血栓性靜脈炎通常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皮膚發紅發熱、靜脈條索狀硬結等癥狀,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手術治療、物理治療、日常護理等方式干預。
一、血管內皮損傷
手術操作可能導致血管壁機械性損傷,激活凝血系統形成血栓。常見于靜脈穿刺、骨科關節置換等手術。早期表現為穿刺點周圍紅腫壓痛,可通過抬高患肢、局部熱敷緩解。若進展為深靜脈血栓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鈣、華法林鈉等抗凝藥物。
二、血流緩慢
術后長期臥床使下肢靜脈回流減慢,血小板易在瓣膜處聚集。多見于腹腔腫瘤、髖部骨折等大手術后。建議術后早期進行踝泵運動,穿戴醫用彈力襪促進回流。出現小腿肌群壓痛時需排查深靜脈血栓,必要時使用利伐沙班片抗凝。
三、血液高凝狀態
手術創傷激活凝血因子,同時脫水治療或惡性腫瘤可加重血液黏稠度。典型表現為突發下肢廣泛性腫脹,需緊急進行超聲檢查。治療需聯合注射用尿激酶溶栓與口服阿哌沙班,嚴重者需放置下腔靜脈濾器。
四、感染因素
導管相關感染或切口感染可引發靜脈壁炎癥反應。常見于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伴隨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需拔除感染導管并進行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注射用頭孢哌酮鈉等抗生素,同時輔以硫酸鎂濕敷。
五、遺傳性易栓癥
蛋白C缺乏或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遺傳缺陷患者術后血栓風險顯著增高。此類患者需在術前進行血栓風險評估,術后延長抗凝療程。可選用達比加群酯膠囊等新型口服抗凝藥,并定期監測D-二聚體水平。
術后血栓性靜脈炎的預防重于治療,建議患者麻醉清醒后即開始床上踝泵運動,每日重復進行至少3組。飲食上增加飲水保持尿量,限制高脂食物攝入。醫護人員應規范操作減少血管損傷,高危患者可預防性使用抗凝藥物。出院后仍需穿戴彈力襪1-3個月,出現下肢不對稱腫脹需立即返院檢查。長期臥床者建議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定期進行血管超聲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