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能引發胃潰瘍、貧血、胃黏膜萎縮、胃癌等并發癥,長期未治療可能影響消化功能和生活質量。慢性胃炎主要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引起。
1、胃潰瘍
慢性胃炎持續發展可能導致胃黏膜深層損傷,形成胃潰瘍。胃潰瘍患者常出現上腹疼痛、餐后飽脹、反酸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引發胃出血或穿孔。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不同,胃潰瘍更容易發生在胃小彎和胃竇部。治療胃潰瘍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常用藥物包括美沙拉嗪、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等。
2、貧血
慢性胃炎可能影響鐵和維生素B12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性貧血。胃黏膜萎縮會減少內因子分泌,影響維生素B12吸收。貧血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治療貧血需補充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12,常用藥物有硫酸亞鐵、葉酸片、維生素B12注射液等。
3、胃黏膜萎縮
長期慢性炎癥可能導致胃黏膜腺體減少和功能喪失,稱為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萎縮可能伴隨腸上皮化生,增加癌變風險。患者可能出現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治療萎縮性胃炎需定期胃鏡監測,可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
4、胃癌
慢性胃炎特別是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時,可能發展為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早期胃癌可能無癥狀,晚期可能出現消瘦、嘔血、黑便等。胃癌治療需定期胃鏡篩查,早期可內鏡下切除,晚期需手術聯合化療。
5、消化功能紊亂
慢性胃炎可能影響胃酸分泌和胃排空功能,導致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現早飽、噯氣、腹脹等癥狀。長期消化不良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導致體重下降和免疫力降低。治療消化功能紊亂可使用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慢性胃炎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和酒精,規律進食,少食多餐。保持良好心態,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戒煙限酒,慎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監測病情變化。適當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但避免餐后立即劇烈運動。出現持續上腹不適、體重明顯下降、黑便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