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通過壓迫止血、清潔消毒、抗生素治療、鼓膜修復手術等方式處理。耳出血通常由外傷、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外傷導致的耳出血需立即用無菌紗布輕壓止血,避免用力塞入耳道。清潔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外耳道,禁止使用棉簽深入擦拭。伴隨劇烈疼痛或眩暈需排除顳骨骨折。
中耳炎引發的出血多伴隨耳痛、聽力下降。急性細菌性中耳炎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抗生素,真菌性感染需聯用氟康唑。慢性中耳炎出現血性分泌物應警惕膽脂瘤形成。
鼓膜穿孔常見于氣壓傷或感染,表現為突發耳痛后血性滲液。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術。術后避免擤鼻及游泳,防止繼發感染。
外耳道腫瘤如血管瘤或鱗癌需活檢確診,良性腫瘤可行激光切除,惡性腫瘤需聯合放化療。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應檢測PT/APTT,維生素K缺乏者需補充維生素K1。
耳出血合并發熱、意識障礙或持續出血超過24小時需急診處理。兒童單側耳出血需排除異物損傷,老年人反復出血應檢查血糖及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