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建議掛耳鼻喉科,可能與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型中耳炎、外耳道濕疹等因素有關。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炎癥,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患者可出現耳朵流膿、疼痛、瘙癢等癥狀。治療以外用藥物為主,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液,嚴重時可口服頭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掏耳。
2、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腔的炎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表現為耳痛、聽力下降、耳朵流膿等。慢性中耳炎常由急性中耳炎遷延不愈導致。治療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配合呋麻滴鼻液減輕咽鼓管水腫。化膿性中耳炎需定期清理膿液。
3、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多由外傷或中耳炎引起,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耳朵流膿等。小穿孔可自行愈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治療期間需避免耳道進水,可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羅紅霉素分散片。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逆行感染。
4、膽脂瘤型中耳炎
膽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特殊類型,表現為長期耳朵流膿、聽力進行性下降。膽脂瘤具有侵蝕性,可能破壞聽小骨甚至顱底。確診需行顳骨CT檢查,治療以手術清除病灶為主,如乳突根治術。術后需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5、外耳道濕疹
外耳道濕疹是外耳道皮膚的過敏性炎癥,表現為耳朵流黃色液體、劇烈瘙癢、脫屑等。治療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局部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質激素藥膏。嚴重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保持耳道清潔干燥,避免抓撓。
耳朵流膿患者就診前不要自行掏耳或使用滴耳液,避免加重感染。日常注意耳部衛生,洗澡時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進水。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煙限酒,保持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若伴隨發熱、劇烈頭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警惕顱內并發癥。遵醫囑規范治療,定期復診評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