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接觸皮膚屬于化學燒傷緊急情況,需立即采取中和處理與醫療干預。皮膚接觸濃硫酸后可能引發組織脫水、蛋白質變性及深度灼傷,正確處理流程包括沖洗稀釋、中和殘留和預防感染三個關鍵步驟。
皮膚接觸硫酸后的首要措施是用大量流動清水持續沖洗15分鐘以上,水流壓力需適中以避免二次損傷。沖洗時需移除污染衣物,注意避免硫酸飛濺至其他部位。碳酸氫鈉溶液5%或肥皂水可作為弱堿性中和劑使用,但禁止未經沖洗直接使用中和劑。
化學灼傷程度與硫酸濃度、接觸時間和處理及時性密切相關。低濃度硫酸可能僅導致皮膚發紅、刺痛,表現為Ⅰ度灼傷;高濃度硫酸可造成皮膚蒼白、焦痂形成,屬于Ⅱ-Ⅲ度灼傷。灼傷后可能伴隨劇烈疼痛、局部水腫或水皰,嚴重時可引起休克反應。
醫療處置需根據灼傷深度選擇方案。淺表灼傷可外用磺胺嘧啶銀乳膏預防感染,深度灼傷需清創后使用生物敷料覆蓋。疼痛管理可選用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大面積灼傷需靜脈補液防治休克。所有硫酸灼傷患者均建議急診評估,必要時轉燒傷??浦委?。
接觸硫酸后48小時內需密切觀察創面變化。出現皮膚變黑、感覺減退或全身癥狀需警惕深度組織損傷。眼部接觸需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立即眼科就診,誤服病例禁止催吐以防消化道穿孔。工業作業人員應配備防腐蝕手套和護目鏡,實驗室操作需在通風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