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大便有血絲可能由肛裂、牛奶蛋白過敏、腸道感染、腸套疊、細菌性痢疾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飲食調整、抗感染治療、空氣灌腸復位、抗生素治療等方式處理。
糞便干燥摩擦肛門導致黏膜撕裂是常見原因,表現為排便時哭鬧、肛門可見細小裂口。使用凡士林涂抹肛周保護皮膚,增加母乳喂養頻率或補充水分軟化糞便。
配方奶粉喂養嬰兒可能對牛奶蛋白產生免疫反應,伴隨濕疹、嘔吐等癥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哺乳期母親需回避乳制品。
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感染可能損傷腸黏膜,出現發熱、稀水樣便帶黏液血絲。需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時使用蒙脫石散、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腸道節段嵌套引發缺血性損傷,特征為陣發性哭鬧、果醬樣大便。發病6小時內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延誤治療需行腸切除吻合術。
志賀菌感染導致結腸潰瘍出血,伴隨里急后重、高熱等癥狀。需進行糞便培養確診,選用頭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
母乳喂養母親應保持飲食清淡,避免攝入辛辣刺激食物。人工喂養需嚴格按比例沖調奶粉,兩次喂奶間適量喂水。每日記錄排便次數及性狀變化,出現持續血便、腹脹拒食需立即兒科就診。護理時使用溫水清洗臀部,選擇無酒精濕巾擦拭,涂抹含氧化鋅的護臀霜預防紅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