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功能異常通常建議進行胃腸鏡檢查、糞便常規檢查和腹部影像學檢查。具體檢查項目需根據癥狀特點選擇,主要涉及消化系統功能評估和器質性病變排查。
胃腸鏡檢查是診斷腸道疾病的金標準,包括胃鏡和腸鏡兩種。胃鏡可觀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腸上段黏膜情況,腸鏡能直觀檢查結直腸及末端回腸。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以上,腸鏡還需提前服用清腸藥物。胃腸鏡可發現炎癥、潰瘍、息肉、腫瘤等病變,必要時可進行活檢或內鏡下治療。
糞便常規檢查包括隱血試驗、寄生蟲卵檢測和菌群分析。隱血試驗可篩查消化道出血,寄生蟲檢查適用于腹瀉患者,菌群分析能評估腸道微生態平衡。檢查前3天需避免食用動物血制品,女性應避開月經期。異常結果可能提示感染、炎癥或吸收不良。
腹部影像學檢查主要有超聲、CT和磁共振。超聲適用于肝膽胰脾篩查,CT對腸梗阻、腫瘤分期有優勢,磁共振對小腸病變和盆腔結構顯示更清晰。部分檢查需空腹或口服造影劑,檢查前需去除金屬物品。影像學能發現腸壁增厚、淋巴結腫大、腹腔積液等異常。
血液檢查可輔助判斷炎癥程度和營養狀況,包括血常規、C反應蛋白、電解質和腫瘤標志物。呼氣試驗用于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特殊情況下可能需進行膠囊內鏡或小腸鏡檢查。
檢查選擇需結合癥狀特點,慢性腹瀉建議優先糞便檢查,腹痛腹脹需影像學評估,便血或體重下降應盡早胃腸鏡檢查。檢查結果需由消化科醫生綜合解讀,避免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