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性白內障是晶狀體長期暴露于電離輻射后發生的混濁病變,主要由眼部受到X射線、γ射線或中子輻射等電離輻射損傷引起。輻射性白內障可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其發展程度與輻射劑量、暴露時間及個體敏感性密切相關。
電離輻射可直接破壞晶狀體上皮細胞的DNA結構,導致細胞增殖異常和蛋白質變性。晶狀體纖維排列紊亂后形成局部或彌漫性混濁,早期表現為后囊下細小點狀混濁,逐漸發展為羽毛狀渾濁并影響視力。輻射劑量超過2戈瑞時發病風險顯著增加,潛伏期可從數月到數十年不等。
輻射性白內障的典型癥狀包括視力漸進性下降、眩光敏感和對比敏感度降低。早期可能僅表現為夜間視力模糊,隨著混濁范圍擴大,會出現視物變形、復視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眼干澀、異物感等輻射性結膜損傷表現。
臨床診斷需結合輻射暴露史和裂隙燈檢查。晶狀體混濁多始于后極部,呈現特征性的圓盤狀或星芒狀混濁。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可評估混濁程度,視覺電生理檢查有助于判斷視網膜功能狀態。
非手術治療適用于早期病例,可選用吡諾克辛鈉滴眼液延緩進展,口服硫辛酸改善晶狀體代謝。混濁嚴重影響視力時需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需定期監測眼壓和角膜內皮功能。
從事放射相關職業者應佩戴含鉛防護眼鏡,核醫學檢查時需嚴格屏蔽眼部。意外暴露后可使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滴眼液減輕氧化損傷。建議高風險人群每年進行裂隙燈檢查,發現早期病變及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