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的典型癥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活動受限和關節變形,常見于膝、髖、手指等部位。
1、關節疼痛:
關節炎早期表現為活動后關節隱痛,隨病情進展可能發展為持續性鈍痛或夜間痛。疼痛多與關節軟骨磨損、滑膜炎癥刺激神經末梢有關,寒冷或勞累可能加重癥狀。類風濕關節炎常呈對稱性疼痛,骨關節炎則多見于負重關節。
2、關節腫脹:
關節腔內滑液增多或滑膜增生會導致關節腫脹,觸診時有揉面感或波動感。痛風性關節炎腫脹常突發且伴皮膚發亮,銀屑病關節炎可能伴隨指趾甲改變。腫脹程度與炎癥活動度相關,急性期可能伴隨局部皮溫升高。
3、晨僵現象:
晨起時關節僵硬超過30分鐘是炎癥性關節炎的特征,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晨僵可能持續數小時。僵硬感源于夜間關節液積聚和炎癥介質堆積,適當活動后可緩解。骨關節炎的晨僵通常短于20分鐘,且局限于受累關節。
4、活動受限:
關節活動范圍減小可能因疼痛性保護、軟骨缺損或骨贅形成導致。晚期患者可能出現關節交鎖、跛行等功能障礙。髖關節炎表現為穿襪困難,膝關節炎影響上下樓梯,手部關節炎可能導致握力下降。
5、關節變形:
慢性關節炎可導致關節結構破壞,出現天鵝頸畸形、紐扣花畸形等特征性改變。骨關節炎常見Heberden結節遠端指間關節骨膨大,類風濕關節炎易引發尺偏畸形。畸形多不可逆,早期干預可延緩進展。
關節炎患者建議保持適度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爬樓梯或提重物等加重關節負荷的行為。飲食上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亞麻籽,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體重超標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關節保暖對緩解癥狀有幫助。急性發作期應減少活動并使用輔助器具分擔壓力,定期復查炎癥指標和關節影像學評估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