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流口水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嬰幼兒發育期唾液分泌旺盛、妊娠期激素變化刺激唾液腺、老年人肌肉松弛導致吞咽功能減退;病理性因素主要與口腔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帕金森病等疾病相關。
嬰幼兒流口水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唾液分泌量會隨乳牙萌出逐漸減少。可通過及時擦拭保持皮膚干燥,使用純棉圍兜避免刺激下頜皮膚。妊娠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升高,唾液分泌量可能增加至平時的2-3倍,建議分次少量飲水緩解口干癥狀。
口腔疾病是常見病理性誘因。口腔潰瘍患者因疼痛反射抑制吞咽動作,可能伴隨黏膜白斑或灼痛感,可使用康復新液促進黏膜修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因胃酸刺激會厭部,常伴有胸骨后燒灼感,奧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
神經系統病變需特別關注。帕金森病患者因面部肌肉僵直導致唾液積聚,典型表現為面具臉和靜止性震顫,多巴絲肼可改善癥狀。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可能引發嗆咳,需進行吞咽造影檢查評估風險。
長期不明原因流涎建議盡早就診。若伴隨言語含糊、肢體無力等神經系統癥狀,或出現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等全身表現,需排除腫瘤壓迫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電子喉鏡和唾液腺超聲能幫助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