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長水泡通常由口腔黏膜損傷、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藥物干預及病因治療等方式緩解。常見原因包括機械性摩擦、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接觸性過敏等。
機械性摩擦是口腔水泡的常見誘因,如進食過硬食物、佩戴不合適義齒或牙齒咬傷黏膜。損傷初期表現為局部紅腫,24小時內形成透明水泡。建議避免刺激性食物,使用康復新液含漱促進黏膜修復,水泡破裂后可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
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俗稱“上火”可導致成簇小水泡,多發于口唇交界處,伴隨灼痛感。急性期可外用阿昔洛韋乳膏抑制病毒復制,口服泛昔洛韋縮短病程。保持患處干燥,避免抓撓防止繼發細菌感染。
接觸性過敏常見于食用堅果、芒果等致敏食物,或使用含十二烷基硫酸鈉的牙膏。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后2小時內出現黏膜水腫和水泡,伴有瘙癢感。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可緩解癥狀。嚴重過敏反應需及時就醫。
反復發作的口腔水泡可能提示維生素B2缺乏或白塞病等系統性疾病。長期不愈或直徑超過5毫米的水泡建議進行病理檢查排除黏膜白斑等病變。日常注意均衡飲食,補充復合維生素有助于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