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傳播疾病主要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四類,常見類型有淋病、梅毒、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艾滋病、滴蟲病等。不同病原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在傳播途徑、癥狀表現及治療方式上存在差異。
細菌性性傳播疾病包括淋病和梅毒。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表現為尿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疼痛等癥狀,可通過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阿奇霉素治療。梅毒由蒼白螺旋體感染導致,早期出現硬下疳,后期可能累及心血管和神經系統,常用青霉素類藥物治療。這兩種疾病均需規范治療以避免并發癥。
病毒性性傳播疾病主要有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和艾滋病。生殖器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2型引起,表現為外陰水皰和潰瘍,可反復發作,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可控制癥狀。尖銳濕疣由人乳頭瘤病毒導致,可見菜花樣贅生物,可通過冷凍或激光去除。艾滋病病毒攻擊免疫系統,需終身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如替諾福韋聯合治療方案。
滴蟲病是常見的寄生蟲性性傳播疾病,由陰道毛滴蟲寄生引起,女性表現為泡沫狀陰道分泌物伴瘙癢,男性可能出現尿道炎。甲硝唑是特效治療藥物,伴侶需同時治療以防止重復感染。陰虱病也屬于寄生蟲感染,通過密切接觸傳播,表現為會陰部劇烈瘙癢。
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雖非嚴格意義上的性傳播疾病,但可通過性接觸傳播。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會導致豆腐渣樣分泌物和外陰灼痛,克霉唑栓劑或氟康唑口服可有效治療。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發生反復感染。
預防性傳播疾病需堅持正確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為,出現可疑癥狀應及時就醫。所有性傳播疾病患者都應告知伴侶共同接受檢查和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定期進行性健康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無癥狀感染,部分疾病如艾滋病和梅毒可通過母嬰阻斷防止垂直傳播。保持單一性伴侶和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