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嚴重程度需根據具體病原體類型及患者免疫狀態判斷,兩者均可能引發嚴重后果。細菌感染常見肺炎鏈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病原體,病毒感染則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治療方式與預后差異顯著。
細菌感染導致的發燒通常伴隨局部炎癥反應,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會出現咽痛和膿性分泌物,肺炎可能伴有鐵銹色痰。未經治療的嚴重細菌感染可發展為敗血癥或器官膿腫,需及時使用抗生素。常見治療藥物包括阿莫西林、頭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但細菌耐藥性問題可能影響療效。
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往往呈現全身癥狀更明顯,如流感病毒會導致肌肉酸痛和乏力,EB病毒可能引發持續淋巴結腫大。部分病毒具有強傳染性和變異能力,如新冠病毒可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共《舅幬锶鐘W司他韋、阿昔洛韋等對特定病毒有效,但多數病毒感染仍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
無論細菌或病毒感染,持續高熱超過3天、出現意識改變或呼吸困難均需立即就醫。日常應加強手衛生和疫苗接種,發熱期間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可物理降溫。建議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測明確感染類型,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