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可通過皮膚保濕、避免刺激物、合理飲食、規范用藥、環境控制等方式護理。異位性皮炎通常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遺傳因素、環境誘因、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皮膚保濕
每日使用無香料無酒精的保濕霜,尤其在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選擇含神經酰胺或透明質酸的修復型潤膚劑,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冬季可增加涂抹頻次,夏季選擇質地輕薄的乳液。避免使用含防腐劑或色素的產品,防止加重皮膚敏感。
2、避免刺激物
穿著純棉透氣的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纖材質摩擦皮膚。洗滌用品選擇中性pH值的嬰兒洗衣液,漂洗時增加過水次數。減少接觸寵物皮屑、塵螨等過敏原,清潔時戴手套防護。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時間不超過10分鐘,禁用堿性肥皂。
3、合理飲食
記錄飲食日記以識別過敏食物,常見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堅果等。適量補充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亞麻籽,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避免攝入含組胺較高的腌制食品、發酵食品。發作期可嘗試低組胺飲食,逐步恢復多樣化飲食。
4、規范用藥
急性期遵醫囑使用他克莫司軟膏或吡美莫司乳膏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時配合使用莫匹羅星軟膏等抗生素。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可緩解瘙癢,但需避免長期依賴。
5、環境控制
保持室內濕度在50%-60%,使用加濕器避免空氣干燥。定期清洗空調濾網,減少霉菌孢子滋生。臥室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55℃以上熱水清洗床單。避免劇烈溫差變化,冬季外出時做好面部防護。減少處于花粉濃度高的戶外環境。
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調節。適度進行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出汗后及時清潔皮膚。通過冥想、音樂療法緩解精神壓力,避免搔抓形成惡性循環。定期復診評估病情變化,不可自行增減藥物。護理過程中如出現皮膚滲液、發熱等感染跡象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