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該病表現為紅斑、油膩性鱗屑伴瘙癢,好發于頭皮、面部、胸背等區域。
脂溢性皮炎可能由馬拉色菌過度繁殖、皮脂分泌異常、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免疫調節紊亂、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馬拉色菌作為皮膚常駐真菌,其代謝產物可誘發炎癥反應。青春期后雄激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脂腺活躍,為真菌繁殖提供環境。長期使用堿性清潔劑或頻繁去角質會破壞皮膚屏障。HIV感染、帕金森病等系統性疾病患者發病率顯著增高。家族聚集現象提示存在遺傳易感性。
治療方式包括抗真菌治療、局部抗炎、皮膚屏障修復、光療和系統用藥。酮康唑洗劑和二硫化硒洗劑能有效抑制馬拉色菌。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可短期控制炎癥。含神經酰胺的保濕劑有助于修復皮膚屏障。窄譜UVB照射對頑固性病例有效。嚴重泛發者可短期口服伊曲康唑。
日常護理需避免過度清潔,水溫控制在32-37℃。選擇pH5.5左右的弱酸性清潔產品。限制高糖高脂飲食,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保證充足睡眠,緩解精神壓力。冬季注意環境濕度維持在50%-60%。
頭皮型患者建議每周使用2-3次藥用洗劑,沖洗時指腹輕柔按摩。面部皮損處避免使用封閉性護膚品。合并痤瘡時需區分處理,慎用維A酸類藥物。嬰幼兒脂溢性皮炎多能自愈,只需溫和護理。
病程超過3個月或皮損面積超過體表10%時需皮膚科就診。伴有明顯滲出、膿皰或全身癥狀提示可能繼發感染。長期不愈需排查HIV感染等基礎疾病。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微生物學檢查指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