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拉水可通過補充電解質、調整飲食、藥物干預、病因治療、預防脫水等方式處理。腹瀉水樣便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食物不耐受、腸道菌群紊亂、慢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1、補液防脫水:急性水樣便易導致電解質失衡,口服補液鹽是首選方案。可選用低滲型口服補液鹽Ⅲ,每袋兌250ml溫水,少量多次飲用。兒童按50ml/kg體重補充,成人每日1000-2000ml。嚴重脫水需靜脈輸注葡萄糖氯化鈉溶液。
2、飲食調整:采用BRAT飲食法,選擇香蕉、米飯、蘋果泥、吐司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高脂食品及生冷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蒸蛋、燕麥粥等易消化蛋白質。每日分6-8餐,單次進食量不超過200ml。
3、對癥用藥: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每次1袋每日3次;洛哌丁胺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每日不超過8mg;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菌群,每次420mg每日2次。發熱超過38.5℃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
4、病因治療:細菌性腸炎需根據藥敏選用諾氟沙星、頭孢克肟等抗生素。輪狀病毒感染病程約3-7天自限。慢性腹瀉需腸鏡排查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確診后使用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劑。
5、預防措施:處理食材需生熟分開,海產品徹底加熱。旅行時避免生飲自來水,隨身攜帶電解質泡騰片。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者需監測艱難梭菌感染風險。糖尿病患者出現水樣便應警惕腸自主神經病變。
發生腹瀉時應記錄排便頻率、性狀及伴隨癥狀。建議每日飲用淡鹽水、米湯等液體2000ml以上,適當進食煮熟的胡蘿卜、南瓜等富含果膠的食物。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伴意識模糊、尿量減少等脫水表現需急診處理。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蠕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脫水。